《卡那卡那富部落史》
陳英杰、周如萍著;原住民族委員會、國史館、國史館臺灣文獻館,2016
文/廖偉辰
《卡那卡那富部落史》共分為七章,主要分成以下五大部分。
第一部分主要是介紹卡那卡那富族從史前到今日的發展。從作者的論述中可以看到,自荷蘭時代開始,族中長老就常出席荷蘭殖民者的地方會議,也在清朝與日本時代,擔任各族群、各部落之間的調停人,展現周旋於不同族群、部落之間的能耐。而從史料來看,本族自古就和外界保持一定的往來,即使與鄰近部落有所衝突,也希望和對方最終能達到和平共存,可以說是本地區的穩定力量。
第二部分主要是介紹日本時代之後,國家機器的力量開始深入原住民族大小部落中之後,對於卡那卡那富族所產生的影響,並將焦點著重於二次大戰後至今日的發展。從作者的論述中,可以了解自二次大戰後,國民政府統治臺灣,在臺灣山地進行長期的山地進出管制計畫,使得部落曾有一段不短的時期與外界隔絕,直到1990年代以後,因為周休二日政策的實施,才開始解除管制。後來為了平衡城鄉經濟,政府鼓勵部落種植經濟作物,並提倡國民旅遊和部落觀光,但因為就業資訊未能充分揭露,族人未能在本地農田工作,反而要前往外地工作,如能改善資訊揭露方式,使族人能切實受惠,應能更能減少不必要的社會成本。
第三部分主要是介紹卡那卡那富族的人口分布、主要家族與外族關係上,並將焦點著重於與外族關係以及對本族的影響。從作者的論述中,可以看到,由於族中曾受到瘟疫的侵襲,總人口一度銳減到剩下200人,加上同姓的、同一祖先的家族之間不能結婚,所以很早就和外族通婚,加上日本時代晚期進行原住民部落集體移住計畫,布農族人被日本殖民統治者遷往本族的土地之中一起合住,於是兩族之間頻繁通婚,但由於布農族人口多,本族從日本時代晚期就開始「布農化」的過程,族內最常用的語言反而是布農語,也因此,在現在進行族語復振運動時,遭遇到不少的困難。
第四部分主要是介紹卡那卡那富族的傳統信仰、禁忌與祭儀,並將焦點著重於米貢祭與河祭上。從作者的論述中可以發現,不論是米貢祭(mikong)或是河祭(kaisisi cakulan),都曾因為二次大戰後,基督信仰進入部落,導致信仰發生變遷,而在1950年後中止,復因1990年代以後,為了發展地區經濟與提倡國民旅遊,在政府的大力推動下,米貢祭與河祭都再度恢復舉行,但都披上了觀光化的外衣。2010年代以後,隨著族群意識的興起,傳統信仰及祭儀不再被認為是落伍的、迷信的,為了找回失落的文化記憶,族人開始重新依循傳統方式舉行米貢祭與河祭,而族人熱心參與,團結一致的過程,也更加深族人團結。 (more…)